湖北日报讯(记者冯袁玥、杨文漪、通讯员武宣)9月25日,武汉市召开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”系列新闻发布会(第六场)——聚焦武汉推进美丽武汉建设。会上介绍,五年来,武汉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,美丽武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,多项环境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。刚刚过去的8月,武汉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%,PM2.5月均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,创历史最优水平。
长江大保护成效显著,江城生态底色更加亮丽。武汉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,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“新双十行动”,完成93家沿江化工企业“关改搬转”,长江、汉江武汉段1842个排污口全部整治到位,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优良并达到Ⅱ类。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成为城市新名片,长江十年禁渔稳步推进,“江豚回归江城”计划初见成效,稳定形成三个江豚种群。2024年,长江武汉段及重点支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%。湖泊治理成果突出,水质优良湖泊数量从“十三五”末的24个增至51个,劣Ⅴ类湖泊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“清零”。东湖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,水下森林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,生态修复成效显著。
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,市民享有更多优质生态产品。武汉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,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项目1400余个,95家企业达到环保绩效B级以上。2024年,武汉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15,PM2.5浓度超额完成省定目标。今年1-8月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升6.5个百分点,PM2.5浓度同比下降2.9%,8月空气质量优良率更是达到100%,PM2.5月均浓度创历史最优。污水治理能力大幅提升,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6.5万吨/日,新改建污水管网1358.8公里,重点河湖排污口整治率达98.23%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37.55%提升至65.52%,土壤安全利用率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100%。
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,经济发展“含绿量”持续提升。武汉持续优化产业结构,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2家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,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“十三五”末下降17.7%。武汉获评全国首批绿色出行创建城市,全力支持“中碳登”发展,打造全国首个“双碳”产业特色楼宇,建设环沙湖“双碳”经济带。气候投融资试点深入推进,“武碳通”平台实现融资353亿元。随着“绿色低碳江城指数”的发布,碳普惠体系不断健全,“武碳江湖”用户数已经突破187万。江汉区北湖街道入选C40“绿色繁荣社区”试点,环境权益融资“白名单”机制创新推出,多项举措入选国家典型案例。
美丽武汉建设系统推进,城市生态魅力日益彰显。武汉以绿色低碳、生态宜居为导向,整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。美丽河湖建设成效突出,建成6个省级美丽河湖,公布43个市级优秀案例。“无废城市”建设纵深推进,打造“无废细胞”1640个。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,《武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(2025-2035年)》编制完成,多项本底调查陆续开展,“武汉市生物多样性地图”上线。武汉获评国际湿地城市,成为“千园之城”,绿道总长突破2400公里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健全,新洲区开展GEP核算试点,江夏灵山矿区GEP实现大幅增长。
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,治理效能持续提升。武汉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,针对104个管控单元发布准入清单,支撑新质生产力布局。健全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监管制度,创新“监察、监测、监管”联动机制。监测能力大幅提升,建成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监测网络。智慧监管平台入选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典型案例。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,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网络持续健全。
下一步,武汉将坚持目标导向、问题导向、结果导向,确保“十四五”规划圆满收官,并科学谋划“十五五”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继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让市民切实感受到美丽武汉建设的成果,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提供坚实生态支撑。
股票配资十倍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