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5年1月,北京举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的首次大型授勋典礼,让好多人都大吃一惊。
八个月前,在初步选定的名单中位列第十的张宗逊,最终只得到了上将军衔,与大将军衔擦肩而过。
张宗逊是主席的“近身保镖”,大家都亲切地叫他“保镖将军”,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老一辈革命英雄。
说起经验和战功,他和粟裕不相上下,大家都以为他被评为大将那是十拿九稳的事。
当开国大将的最终名单揭晓后,大家发现前面九位大将的排名和之前预想的一样,唯独第十名的位置有了变动,原来的候选人张宗逊被他的老部下许光达将军给“挤”了下去。
大家都没想到张宗逊没能评上大将,都在议论为啥他最后只拿了个上将军衔。
党和中央政府授予军衔,那肯定是有他们自己的衡量尺度的。
而毛主席对张宗逊的一句评价,简单直接地说到了点子上:
该使劲的时候却没使上劲。
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?为什么毛主席会给张宗逊这么高的评价呢?
张宗逊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,他在1926年考入了那所学校,并且就在那一年,他正式加入了共产党。
北伐战斗打响后,黄埔军校就成了蒋介石的一个得力武器。
军校里的教员和学员都投身到了北伐大战里,他们是北伐军的中坚力量,一路勇往直前,接连战胜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大军阀。
张宗逊头一回真切感受到“不计报酬、不顾生死、深爱祖国、心系民众”的内涵,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日后为革命事业拼搏的决心。
后来因为“中山舰事件”,蒋介石抓住这个机会,让黄埔军校的学生们表态站边,明确表示不允许有人同时加入两个政党。
张宗逊不愿意和蒋介石一伙,干脆离开了国民党,大方承认了自己是共产党员,结果就被蒋介石列入了黑名单,让他在黄埔军校的日子过得非常不容易。
1927年的时候,汪精卫反水了革命,搞起了个“汪伪政府”。这样一来,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打压就变得更加厉害了。
四一二事变发生后,我们党决定拿起武器,通过战斗的方式来对抗。
那时候,张宗逊进了国民革命军当政委,一听到消息,他马上联系部队,计划带上自己亲信的警卫团,急匆匆地赶去南昌帮忙。
哎,支援的路上真是危险不断,张宗逊的队伍还没到南昌呢,起义就已经提前收尾了,紧接着他们就遭到了敌人猛烈的反击。
张宗逊为了逃命,跑到江西修水那边去了。
凑巧的是,在逃跑的路上,他碰到了毛委员长率领的队伍,于是跟着他们一起参加了那次秋收起义。
张宗逊毕业于黄埔军校,他不仅学了很多打仗的知识,而且打起仗来特别厉害。在秋收起义时,他表现得非常抢眼,毛委员长对他很是赞赏。
秋收起义打完之后,剩下的队伍跟着毛泽东去了井冈山,在那里,咱们中国的第一个红色政府成立了,红军队伍也正式出现了。
那一年,张宗逊还不到二十岁,由于表现突出,他被提拔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十连的连长。
在大家满怀爱国的热情里,敌人发起的多次围攻都没能得逞。不过,虽说人人都有抗日救亡的决心,可真正既有胆量又有本事的将领还是不多。
那时候红军刚成立不久,在井冈山上日子过得很不容易,非常缺人手。
像张宗逊这种受过正规训练、又有很多打仗经验的人,是部队里挑选将领时的重要考虑对象。
毛委员长注意到了张宗逊的才干,觉得这位小伙子不仅本事大,而且革命意志很坚定,因此决定让他担任特务连的副连长。
简单来说,这个岗位就像是毛泽东的“私人保镖”。
那时候战乱连连,土匪到处都是,每个人的命都悬在刀尖上,说真的,共产党那时候可真是被敌人团团围住,处境艰难。
像毛主席这样经常要走到群众中去,和老百姓面对面交流的重要人物,安全保卫工作得做得特别到位。
张宗逊尽心尽责,时刻守护着毛委员长,两人总是呆在一块儿,确保他的安全无虞。
毛主席在行军打仗时,张宗逊总是紧随其旁,一起战斗;而当毛主席睡在硬板床上休息时,张宗逊就在旁边简单铺个地,挨着休息。
特别是在前往井冈山的路上,张宗逊紧跟在毛主席身旁,几乎形影不离,时刻留意着周围的一举一动,全天候地保障着毛主席的安全。
也是在那个时候,张宗逊和毛委员之间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。
他总是跟在毛泽东身旁,瞧着这位书生气十足的“大人物”和老百姓打成一片,吃苦受累从不抱怨,每次长途走路都和大家一起,从不要求“特别照顾”。
张宗逊把毛委员长当作了自己的人生指路明灯。
他深深体会到毛主席那颗完全为了人民、为了国家而燃烧的心,从中领悟了不少革命的道理,这也为他日后一生致力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张宗逊不仅要亲自保护毛委员长的安全,还得负责前线的战斗指挥。他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本事,每次都让人惊叹不已。
他在队伍里有个昵称叫“战利品高手”,因为每当其他人看到敌人装备豪华的队伍就害怕时,他却偏偏喜欢找这种装备好的对手较量。
每次战斗结束后,都能“收获满满”,带回一大堆战利品,全是各式武器。
在毛主席的引领下,张宗逊不断提升自己,进了红军大学深造,后来他还当上了红军12军的军长和红军大学的校长。
红军打仗越打越猛,张宗逊在队伍里的贡献也越来越大。
那时候,正好是第五次反围剿没成功的时候,红四师挺身而出,走在最前面,为主力部队开路,与敌人正面交锋。
不过因为战斗太过惨烈,红四师的领头人在战场上英勇地献出了生命。
红四师的战斗力很强,这点大家都清楚,可问题是现在急需一位能带好这支队伍的指挥官,而且战斗任务迫在眉睫,这让红三军团的彭德怀指挥长心里很是焦急。
张宗逊原先是第二野战纵队的参谋长,后来彭德怀的参谋向他推荐了新职位,他很快就赶到了红三军团的所在地,当上了红四师的师长。
张宗逊一到前线,就赶紧打听最新的战斗状况,然后马上请来了负责政治工作的红三兵团政治部主任黄克诚,两人一块儿琢磨怎么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。
他靠着有利的地势,把红四师从防守转为进攻,变被动为主动出击。
张宗逊带着红四师和敌人激战了整整三天三夜,让我们军队的主力部队成功渡过了江,为保存我军的主要战斗力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,红军的主力队伍就改名叫八路军了。那时候,张宗逊成了八路军新成立的六个旅中的一个旅长,他带的是第120师的第358旅。
1938年,张宗逊遵从八路军总部的命令,跑到雁门关北边的地带打起了游击战,多次立下大功。
他领头时,358旅在战场上干掉了700多个敌人,还缴到了6门大炮和400多挺步枪、机枪,在晋西北给了日寇狠狠的一击。
这些出色的战绩传到了毛泽东那里,他多次称赞这位军事天才。到了1942年,他们两人在延安又有了一次会面。
望着当年那个跟了自己十几年的警卫员,现在已晋升为掌管中央警卫团的军委第一局局长,毛泽东乐呵呵地打趣他:“现在可是气派大不一样喽!”还满心自豪地说:“得请你吃个饭庆祝一下。”
这么说吧,张宗逊经验丰富,战功赫赫,又勇敢善斗,一心革命,可他为啥没被评上大将呢?
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,让毛主席觉得他“关键时刻不够果断”呢?
大家普遍觉得,他在打仗立功方面,并没有比其他将军表现得更为出色。
特别是大同集宁那场仗打输了,导致晋察冀地区有大半年在对抗敌人时都处于下风,这也成了张宗逊军事经历上的一个遗憾。
【当时日军宣布投降,为了国内的和平稳定,两党在重庆签署《双十协议》。】
可是,蒋介石并没有说到做到,国军还是不断朝我们的解放区打过去。
为了让晋察冀和晋绥两个根据地能连起来,不被国民党军在张家口的东西包围给分开,晋察冀军区与晋绥野战军联手出击,向挡在中间的大同发起进攻。
这次战斗是由张宗逊来当总负责人的。
因为解放军早些时候已经拿下了大同周围的好几个城市,所以大同就好像被夹在两个解放区里的一根钉子,孤零零地立在那儿。
碰到这样的战斗形势,我们党把十几万大军交给了张宗逊,嘱咐他一定要使出浑身解数,争取一次就打赢。
张宗逊集合了50个团的大军去攻打大同,并且提前把通往大同的铁路都给切断了,这样一来,在山西称霸一方的“山西王”阎锡山就没办法给大同派兵支援了。
这么看来,这场战斗好像是非赢不可了。
不过,因为张宗逊起初没能全力攻打周围的守军,所以进攻变得慢悠悠的,这让阎锡山起了疑心,他赶紧给蒋介石写了封求救信。
大同对国民党来说战略位置很关键,蒋介石肯定不会不管,他马上就找上了傅作义。
原本是阎锡山手下的晋军一员,但在抗战时和阎锡山有了矛盾,就跑到了绥远自己单干了。他才不想去管阎锡山留下的烂摊子,心里头还盼着他打败仗呢。
为了让对方出兵帮忙,蒋介石答应说,只要他能救大同出困境,等事情一过,就把大同划给傅作义管的那个军区。
在人际交往里,靠得住的不是长久的友情,而是不变的利益关系。
尽管起初打算置身事外,但那筹码实在太吸引人,傅作义最终决定采用“调虎离山”之计。
傅作义在战术运用上确实是个行家,张宗逊这回可真是栽在了傅作义手里。
他先派人来跟我们军队商量,说只要咱们共军不去打绥远,他就不会插手大同的战斗。
谈判刚结束,那个狡猾的老兵突然占领了大同边上的卓资山,接着又调转枪口,全力攻打张宗逊守着的集宁,搞得张宗逊不得不分些兵力去救援。
集宁就像是守护张家口的大门,张家口呢,它是晋察冀根据地的中心,对我军来说至关重要。
毛主席让城里的守军严加防守,做好准备,同时党中央也让张宗逊设法前来帮忙。
张宗逊深知这个节骨眼上绝不能出错,他立刻调动队伍赶去支援,决定把大批精兵强将都调到集宁那边,而大同这边,就只留一小部分人继续守着。
大同那边的兵力少了,现在决定两军谁赢谁输的关键转到了集宁。
在我军十几万大军的猛烈进攻下,傅作义的军队被夹击得前后受困,原本三个师的队伍被切断并困在了集宁城外面,只需我军再加把劲儿,就能决定这场战斗的输赢。
结果,在战局即将反转的关键时刻,张宗逊又犯了个大错。他觉得部队连续行军好多天了,实在太累了,所以就让大家休息了一天,把决战推迟到了第二天。
就在这一天,敌人精神头足了,有了国民党援军的帮忙,他们开始拼命攻打集宁的西南边。
张宗逊瞧着国民党军队攻势汹汹,心想傅作义这回肯定是把大批主力都派过来了,眼下情况棘手,只好先让队伍撤走。
顾头不顾尾,这边刚打了败仗,那边攻打大同的力量也不够了,于是军队一个个都撤走了。
虽然打仗输赢很正常,但好多时候,一旦输了,就没法再补救了。
打完仗后,傅作义本人都承认,国民党在集宁那场大战能赢,真的是运气太好了。
我军不但没实现战略计划,反而打了败仗,丢了集宁不说,大同也没拿下来。
这种军事上的失误给中央带来了沉重的压力,仅仅一个多月,国军就拿下了张家口,导致晋察冀根据地和晋绥地区几乎被隔断,西北野战军也差点被国民党军给团团围住。
对于张宗逊犯下的错误,毛主席不由得感慨道:“关键时刻没使上劲儿啊。”
但是,说张宗逊只因那件事就与大将之位擦肩而过,确实有点儿以偏概全了。
张宗逊在红军那会儿,表现绝对够得上大将的级别,只是在解放战争期间,他更多是站在幕后帮忙。
他带兵打仗的次数不算多,很少主导大规模的战斗,虽然也上过战场,但说起标志性的大功绩,确实没其他大将那么亮眼。总的来说,在评选大将的标准上,他可能得稍微往后挪一挪。
张宗逊虽然没有获得大将军的头衔,但他几十年来为革命和打仗立下的功劳,是谁也不能忘记的。
他在战场上历经生死考验,跟日本鬼子拼命打斗,跟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,是新中国响当当的大英雄。
在中南海的授衔大典上,张宗逊荣幸地得到了上将军的头衔,并且他还收获了三枚重量级的勋章:一枚是一级八一勋章,一枚是一级独立自由勋章,还有一枚是一级解放勋章。
这些奖章,每一个都是极大的夸奖和肯定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股票配资十倍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